近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5月21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新闻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有关负责人介绍《行动计划》主要内容、特点等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要内容
(一)战略定位
基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和优势,《行动计划》提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大战略定位: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典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云南贡献;二是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排头兵,打造全国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云南样板;三是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行区,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云南经验。
(二)战略目标
到2030年,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监测体系全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5%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30%,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以上,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藏量保持世界前列。超过30%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利用遗传资源与相关传统知识产生的惠益得到公正和公平分享。生产生活方式生物多样性友好转型成效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到2035年,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50年,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七彩云南,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典范。
(三)主要任务
《行动计划》部署了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生物多样性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进生物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强化生物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增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保障等5大战略任务。从优先领域、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三个层次梳理明确“5+30+n”具体任务,提出了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加大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以及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5个优先领域的30项优先行动、84个优先项目。
主要特点
(一)全面落实新发展要求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锚定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壮大资源经济部署,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三大目标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任务,充分衔接我省重大政策规划,构建与美丽中国七彩云南建设相适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突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生物生态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二)全面彰显云南优势特色
在全面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了本地化、特色化、落地性和可行性,体现云南辨识度。
一是扬优势。云南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资源、民族生态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多样且独特。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典范”战略定位,持续巩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势,实现生物多样性全面保护,作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表率。《行动计划》提出加强生态空间管控、修复重要生态系统、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体系、保育恢复重要物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优先行动及优先项目。
二是促发展。我省生物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已培育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涵盖第一、二、三产的产业门类,具有高度的云南辨识度。围绕“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排头兵”战略定位,在生物多样性可承载限度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云南省生物生态资源优势,助力云南省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可持续利用种质资源、壮大绿色高原特色农业、加强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可持续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分享遗传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惠益、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优先行动及优先项目。
三是强引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基础不断夯实,顶层设计不断强化,保护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生物多样性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围绕“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行区”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继续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现代化提供云南经验。《行动计划》提出健全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机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民参与、推进基础调查编目、推动智慧化治理、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优先行动及优先项目。
下一步
省生态环境厅将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协调
联合相关部门和16州(市)
建立“省负总责、市县落实、部门协同”
的工作机制
切实压实工作责任
抓好《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
夯实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的基础
记者:云南是中国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云南的生态旅游情况如何?当前正在推进哪些有关工作?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近年来,云南文旅系统先后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云南省文旅康养产业实施方案(2023—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依托生物多样性优势,推出“观象、观鸟、观鹤,品茶、品花、品咖啡”等一批生态旅游产品线路,培育了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高黎贡山、独龙江、梅里雪山等一批生态旅游品牌。建成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石林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大理苍山国家地质公园、昭通大山包和文山普者黑重要湿地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景区。
截至目前,云南有A级旅游景区624家,生态旅游景区占总数的72%。西双版纳野象谷、植物园,迪庆普达措,丽江玉龙雪山、泸沽湖等生态型景区已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2023年,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填补了世界遗产中茶文化主题项目空白,捍卫了中国茶文化起源国地位,云南世界遗产增至6项,位居全国第2位。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生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体系基本形成、地位逐渐凸显。
当前,云南文旅系统聚焦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扎实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引导绿色旅游消费,形成集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低碳、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重点推动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择优推进生态好的县(市、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探索以绿色旅游发展推动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的绿色发展新路径,在推动体制和制度创新、实施绿色旅游开发和建设、完善绿色旅游产业体系、引导绿色旅游消费等领域先行先试,培育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绿色旅游标杆典型,引导带动全省更多地区绿色旅游发展。
二是培育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动《云南省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总体规划》和丽江玉龙雪山—虎跳峡、大理苍山洱海、昆明环滇池等首批6个培育区域规划建设,依托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以世界级旅游产品助力云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培育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全省良好的气候环境、森林生态、山地湖泊等自然资源优势,加快香格里拉风景道、滇川风景道、滇桂粤边海风景道建设。实施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开展适宜开发的生态景观资源调查评估,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和康养活动,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与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价值感,增强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四是持续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依托云南“好山、好水、好风光”,持续推出相关主题旅游线路产品。以共建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主题,在全省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首届大家系列”文旅活动。加快推动开通昆明至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旅游专列,加强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大联盟、G219旅游推广联盟文旅区域合作,实现客源互送、景区互推、营销互动,扩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记者:林草系统在维护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后续工作有何打算?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省林草局围绕云南“两王国一花园”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保护与发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完成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林草湿资源管理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五级林长制管理体系和林长巡林、督察、考评等制度;建设林草湿资源统一管护体系,实现全省林草监测核查执法全覆盖;同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天然林保护,推进绿美云南建设。森林质量大幅提升,“两王国一花园”生态底色持续向好,森林面积达到3.18亿亩,森林蓄积量21.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以仅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有效保育了48.0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6.27%的重点保护野生陆生动物。
二是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印发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同时将香格里拉、亚洲象、高黎贡山、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和昆明、西双版纳2处国家植物园列入全国布局方案。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试点顺利推进。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布局、重新构建了云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持续深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率先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科学布局植物园、收容救护中心等迁地保护体系,迁地保护2万余种动植物资源。率先建成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有效防范缓解“人象冲突”。率先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累计投入资金7.1亿元,赔付保险金6.56亿元。目前,全省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84.91%。
四是林草灾害防控进入新阶段。建成全国首个“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创黄脊竹蝗跨境联防新模式,及时防治和处置松材线虫病疫情,成功撤销瑞丽、盐津和水富、西山、麻栗坡共计5个松材线虫病疫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解除省级疫情的省份。深入实施森林高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争取66.12亿元增发国债实施防火阻隔系统建设项目,争取国债资金数额位居全国前列。建立监测体系和工作机制,一体推进森林草原防火工作。2022年、2023年防灭火工作和2024年春防工作取得1951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上最好成绩。
接下来,省林草局将围绕5大优先领域和30项优先行动中涉及林草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深化林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森林督查和林长制考核为抓手,全面加强林草湿资源管控和林草湿生态修复,提升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分布地质量,保护好“两王国一花园”生态底色。
二是全力推进香格里拉、亚洲象等国家公园、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创建,力争实现“双园省”建设目标,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初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0年,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提升到14.5%,显著提升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三是加强立法,修订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地方法规制度,构建统一的野生动植物常态化调查监测体系,统筹实施极度濒危和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行动,切实扭转珍稀物种濒危态势。到2030年,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
四是统筹保护与发展,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协调统一、同步推进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科学布局生态旅游、生态体验、森林康养、生态种植养殖活动,高质量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林下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五是进一步加大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